全红婵缺席后,陈芋汐能否打破遗憾?

“全红婵又没来,陈芋汐是不是松了一口气?”世锦赛开幕前,一条平平无奇的采访视频,却在评论区下点燃了火药桶。镜头里的陈芋汐微笑着说“很兴奋,想好好表现”,话音刚落,弹幕就像烧开的锅炉盖:有人指责她趁全红婵缺席偷着乐,有人嘲笑她的冠军只是“运气碰上了对手的失误”。荒唐的是,这样的声音在每一次大赛之前都不会缺席。在这个体育强国的网络场里,冠军也未必配得上从容呼吸。

还记得2023年巴黎奥运会吗?全场灯光打下来,陈芋汐站在领奖台上,那一枚银牌在她的掌心滚烫得烫手。彼时赛后采访,她话很少,只是低头笑着“做得还不够好”。外人未必看得出来,她习惯了把压力攥在指缝里。全红婵的粉丝就在她社交账号下留言:下次你能不能别靠别人的失误,靠自己行不行?甚至那场明明全红婵跳得不理想,陈芋汐却像背锅侠一样挨骂。本就自责的她,多说一句都怕“招黑”,只好把委屈埋进泳池水声里。

每次双人项目分组,都是一场舆论风暴。陈芋汐职业生涯搭档换了一茬又一茬:从张家齐到掌敏洁,再到刚出头的小将谢佩玲,她却稳得像定海神针。15岁的新搭档刚进国家队,第一次参加世锦赛,外界却更关心“谁陪了谁成就谁”,而不是中国跳水整体的腾飞。即便如此,私下的她更像个大姐姐:有人犯错,她悄悄拍拍肩说“没关系,别慌”;年纪小的队友哭了,她自掏腰包买水果安慰。那些看不见的细节,永远不会出现在热搜上。

镜头切向另一个训练馆,全红婵的近况同样被放大审视。一条复出训练的视频刚上传,评论区几百条在讨论她的身形,“胖了,要不要改练举重?”有人质疑她的自律,有人劝她趁早退役。明明官方已经说明:因伤退赛,需长期康复。她每天咬牙训练六小时,教练甚至拦着让她适当放松,网友却一通狂欢地自以为比谁都懂运动医学。这种幸福与苛责交杂的聚光灯下,十几岁的冠军就这样被贴满新旧标签:巅峰奇迹、“瓶颈期”失败者、励志故事、可惜的天才……都只是外人投射的一面镜子。

最魔幻的,是外界喜欢给她们“对立”剧本。其实全红婵曾经公开说过,“芋汐姐帮我解答过很多技术问题,我有一次累得直不起腰,她帮忙搬凳子”;陈芋汐也常被问起最欣赏的对手,她总是抢着夸“全红婵很不服输”;场下她们会一起开玩笑,有时讨论零食吃什么,有时对着动作录像互相点评。网络上依旧喜欢喊着“陈芋汐不如全红婵”“全红婵管不住自己身材”,不断把这两个并肩奋斗、彼此欣赏的小姑娘推向“两极”。

这样的风向让人疑惑:我们欣赏的是运动员的极致拼搏,还是在体育偶像的背后,借着匿名的网络身份把他们当作情绪沙包?每一个失误,都要被嘲讽成“飘了吧就这?”每一场胜利,都要被追问“换作全红婵在场还能拿冠军?”竞技体育的残酷,理应是赛场上的胜负手,而不是网络里的口水仗。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,曾经被奉为神明的天才少女,一朝跌下神坛就迅速变成舆论的靶心;而那些努力了一路、坚持到最后的“稳定发挥者”,却总得随时防备键盘侠的质问。

浮躁之外,我想起郭晶晶的:“输赢很正常,别太在意,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尽力。”她看得通透,因为她也曾被议论过、被唱衰过。当年的她自嘲道,“总有人盼我出错,这说明我跳的还不够好。”这句话其实才是体育精神的底色。

其实不止一次,我想过一种假如:如果把陈芋汐和全红婵都放下“比较”“对立”的滤镜,就会发现,她们的故事不止输赢。一个公认要强、把银牌都觉得愧疚的陈芋汐,一个跌入低谷但死磕六小时恢复的全红婵;她们的友谊,小小的动作——比如搬把凳子,帮对方答疑——比网络上的“谁高一分”“谁强一筹”更真切、更珍贵。

距离世锦赛还剩最后几天,没人能预料陈芋汐会走多远,也没人能断言全红婵什么时候完全复出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她们都还站在奋力拼搏的赛道上。金牌落在中国队,不论落在谁胸前,都是一次团队的胜利。或许,真正值得观众关心的,不是那一句“谁更强”,而是下一次比赛中,她们是否跳出了自己想要的那一分。

你,会在意金牌最后戴在谁的脖子上,还是也会想起,领奖台下那一场不为人知的自我角力?